Carry forward family culture and inherit excellent family style
金桥村孝善基金发放现场。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赵若郡摄
漫画/王伟宾
“‘孝善宝’可是好啊,孩子们把钱存进去,俺们每月按时就能领到零花钱。”7月3日,在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惠济乡金桥村,刚刚领到钱的邱士豪老人掰着手指头说,“我仨孩子每人每月交100块,加上政府补贴,这样我一个月就能领330块钱哩。”
邱士豪口中念叨的“孝善宝”,是金桥村对贫困老人的一种帮扶举措。
在金桥村,贫困老人占到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有的老人是因为年迈体衰,丧失了劳动能力;有的老人则因留守在家,长期被子女忽略。他们不易脱贫,极易返贫,具体要怎么“扶”,才能既兜住贫困老人基本生活底线,又能促使儿女更孝顺、老人更幸福?乡里、村里的干部可没少动脑筋。
2018年初,以金桥村为试点,惠济乡创新性地提出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中65岁以上的老人成立“孝善宝”账户。即每个子女每月给父母缴纳不低于100元的孝善基金,账户由村里成立孝善基金理事会统一管理。次月,县、乡两级财政分别补助缴纳总额的5%,连本带息以现金形式发放到老人手中。
制定了好政策,就要好好地落实。16个村头大喇叭响了起来,集中动员广播;打电话、发微信,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了解情况;对于拒绝缴纳的子女,入户解说劝解……金桥村孝善基金理事会成员前后忙了一个多月,村里有贫困老人的家庭,让他们跑了个遍。
因为婆媳关系不和睦,今年75岁的郭玉莲一直独居。用孝善基金理事会会长邱廷礼的话说,就是“婆媳俩已经五六年不来往了,看样子是准备一辈子不搭腔”。
推行“孝善宝”,最难的就是这种有矛盾的家庭。邱廷礼连续去了三次,都吃了闭门羹。“别说每月100块了,50块我都不交。”儿媳妇贾某态度很不友好。
邱廷礼没有放弃,继续登门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你现在不孝顺老人,以后儿媳妇对你也是这态度。”听得多了,贾某的态度也缓和了,答应说让她想想。后来她不仅自己把钱交了,还带动弟媳也给婆婆郭玉莲交了一份孝善基金。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看似不起眼的“孝善宝”不仅让贫困老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养老孝老的孝善文化也在村里蔚然成风。
年近古稀的楚广荣老两口是邻里眼中有福气的人。在他家的客厅,一整面墙贴满了家人照片,把屋子里点缀得格外温馨。“这是大儿子带我们去郑州时拍的,这是二儿子在阿克苏当警察的工作照,最下面是小孙子三岁的时候……”指着一张张照片时,楚广荣眼神里闪烁着幸福的光芒,“除了‘孝善宝’里的钱,孩子们还月月给打钱,二儿媳妇专门给买个手机寄过来,得空就跟俺们视频。”
说话间,来串门的邻居李贵兰老人搭话道:“俺家也是,虽然孩子们在外地工作,把我和他爹挂在心上呢,还说有空了带俺坐飞机出去旅游。”
现如今,邱士豪每个月有了自己的零花钱;郭玉莲的婆媳关系也缓和了许多;楚广荣用新手机和远在阿克苏的孩子打起了视频;李贵兰老两口正期待着他们的第一次飞机之旅……金桥村129名符合条件的贫困老人每个月都领上了“零花钱”。更可喜的是,这一做法已在全市八成以上的乡村获得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老人有了自己的“孝善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