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一曲《陈情表》成就孝子名 - 家风故事 - 人民家风网【官网】
弘扬家风文化,传承优秀家风

Carry forward family culture and inherit excellent family style

来稿邮箱:

jiafeng0003@126.com

家风故事
李密:一曲《陈情表》成就孝子名
    发布时间:2021-05-07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保胜乡)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乡里。著有《述理论》十篇。《华阳国志》《晋书》里,均有李密传。

  

李密像

祖母患病夜不解衣伺床前

李密以孝敬祖母闻名,其代表作为《陈情表》。祖母刘氏得病,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膳食、汤药、必口尝之后进献。这也是他写《陈情表》的主要原因。

  

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因李密是蜀国名人,才干过人,更以孝著名。晋武帝希望他服膺民心,以达到自己进一步扩充领土的野心,下诏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低于太守的官位)。但李密放心不下自己的祖母。当时祖母已96岁高龄,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李密就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陈事表》)。

一曲《陈情表》感人涕泪下

《陈情表》选自《文选》卷三七,原题为“陈情事表”,详细叙述了祖母刘氏几十年来含辛茹苦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同时也一再表达了对朝廷知遇之恩的感谢,更倾诉了自己实在不能从命的苦衷。全文真情流露,娓娓道来,深婉畅达。

《陈情表》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由于《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上表到朝廷后,晋武帝看了不但不责怪他,反而为他的赤诚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他同意李密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全部费用。这件事在当时传为佳话。

李密写完这篇表后一年多,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在家守孝两年后,履行承诺,先后入仕任河南温县县令、尚书郎和陕西汉中太守等职。在温县,他政令严明,政绩显著,而且敢于跟当地强权作斗争。李密的敢作敢为获得百姓好评,却得罪了许多高官,以致于自己处处受到刁难。他曾醉后赋诗:“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此诗被一些好事者添油加醋传到晋武帝耳里,皇帝雷霆震怒,贬谪他免官回川。

公元287年,郁郁寡欢的李密卒于故地彭山县保胜乡,其师弟、著名史官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其列传。

孝之道 陈情君前活在民心

《陈情表》之所以被免去抗旨死罪,感动君王,还能影响后世,是因为它触及到一个中国人很看重的孝道文化,有着广泛的民间认同。南宋文学家赵与时在其著作《宾退录》中曾引用青城山隐士安子顺的言论:“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此三文,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著名历史学家杨伯峻先生认为,所谓孝道之水,只是流淌在民间的一股渴泉。这股民间的渴泉,在李密的故乡却源远流长,从未绝源过。

  

眉山市彭山区李密故居核心处

李密在祖母百年之后复归仕途。任太守期间,他在故里保胜乡龙安村主持修建了龙门寺,此庙后来扩建为八座寺庙。20世纪60年代,该寺曾遭毁灭厄运,庙里佛像也被摧毁。1994年重建寺庙。

  

这个“孝”字高4.9米宽3.3米,取意“事久见人心,三三见九,九九长寿”

龙门寺山崖上,刻着“李密故里”四个红色大字及一个巨大的“孝”字,这里是当地孝文化石刻艺术走廊。

  

彭山区保胜乡绝壁上镌刻着历代颂扬李密的诗词

在200米长的天然绝壁上,镌刻着历代颂扬李密孝笃和《陈情表》的诗词,还有再现李密生平和他行孝的故事。李密故里的村民,都以孝道治家,也以此教育孩子讲孝道,懂感恩。


编辑:汤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