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家风文化,传承优秀家风

Carry forward family culture and inherit excellent family style

来稿邮箱:

jiafeng0003@126.com

家风美文
感谢重庆的石梯
    发布时间:2020-08-11

文/邱光兴

  

  

“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

儿时听父辈及长兄所描述的山城重庆其实并不美。

三年自然灾害中,我大哥才16岁便跟随舅父一起背红苕到重庆去卖,他回来说:“重庆人将房子修在悬岩上,出门就爬石梯上陡坡……”

生长在川南农村年龄尚幼的我,当时无法想象重庆人居住在怎样的环境里!

1978年春,我初到重庆航运学校读书,见重庆满城都是砖木吊脚楼和竹木捆绑房,不得不佩服重庆人“悬崖上建房,住空中楼阁”的建筑技能和生存胆识!

重庆人利用特殊的地形陡峭的石梯不仅磨练了矫健的双腿,还锻炼出较强的肺活量,更孕育了全国独有的“山城棒棒军”。

说实在话,初到重庆面对陡峭的石梯我心里很是发虚!中专毕业后又分配上轮船工作,腿脚也没得到多少锻炼,每次轮船回港爬朝天门那一坡石梯尤感气紧腿软!

1996年7月,我被调上轮船公司机关工作,家住在南岸野猫溪,每天少不了两次坐轮渡过江还要爬坡上坎,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即或冬天也会出身大汗。为练腿劲增强肺活量,我周末常去爬南山。

2001年,我被调到新单位上班,领导要求早晨8点前必须赶到公司。因轮渡班时所限,下了轮渡续爬朝天门那坡石梯,赶去公司上班时间非常紧,若提前乘早一班轮渡便需提早半小时起床。

为多睡半个小时又不违背公司规定,就只好坚持跑步上班。此前已经过几年的爬坡锻炼,感觉身体素质还行,我每次都争取第一个下轮渡,并坚持在轮渡码头至朝天门广场平台那两百多级石梯上一步跨两梯地快速往上鼠窜,就能确保8点钟前赶到单位打卡上班。

最初,我天天同家住南岸的几位年轻同事一起你追我赶,习以为常。但后来轮渡公司改变了轮渡运行时刻表,下了轮渡赶到公司签到打卡的时间不再那么紧,几位年轻同事便不再坚持跑步爬梯上坎赶时间,唯我追求健康心切便始终如一地坚持了十二个春夏秋冬,一直奔波到退休。

如此十多年我并不孤独,前前后后均有那么几位相互陌生而又熟识的“同船渡”,他们都比我年轻,每天早晨在朝天门那坡石梯上与我暗赛较劲!还记得两个小伙子,与我“陪炼”数年之久。随着大桥和道路的修建贯通,乘坐轮渡过江的人便越来越少,轮渡班次也逐步调减,那两个小伙子后来也不见了。或许搬迁新居,也许改乘其他班次的轮渡,更许改乘公交车了!

我退休后不久,东水门大桥也通车了,轮渡最后结束交通职能,改作两江游览观光了。

  

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重庆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那些摇摇欲坠的捆绑房,破败不堪的吊脚楼已无处再见踪影。尤其直辖以来,重庆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迅猛,一座座跨江大桥与旋转立交迅捷贯通两江四岸,一条条通衢的大道连接着大街小巷,重庆石梯越来越少且变得宽阔而平坦,道路交通便利,电梯、扶梯普及,使穿行于街头巷尾的“山城棒棒军”也结束了历史使命!现在的重庆人因地制宜,创造了“汽车房顶跑,公交如飞机,轻轨穿楼过,高铁站加盖”等多项交通建设奇迹,今天的重庆人再无攀扶爬梯之苦,却以蹬梯爬坡为乐!

为满足广大市民爬山健身,重庆市政府特在主城及南山、歌乐山、缙云山等环境幽静处修建几十条宽敞平整的青石步道和爬山栈道,每天吸引着络绎不绝的爬山人群在古道石梯上休闲锻炼强身健体。

我今年已上64岁,无病无痛无三高、五高,双腿弹跳敏捷爬坡有力,肺活力强爬坡不喘,遇过街天桥和健身步道还能蹦跶鼠窜,仍有一颗健康快乐而年轻的心!

这要感谢重庆的石梯,也应感谢当年的领导,使我磨炼出健康的体魄,且受益终生!更应感谢党的好政策和为民办事的政府,将重庆建设成了一座真正美丽的山城,让我们生活得舒适而幸福!

  

 


【作者简介】邱光兴,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南岸区作协会员,参与撰写编著《天险川江今何在——川江航行考》一书。




征   文

人民家风网面向全国征集《家乡的梯石》图文资料和作文,通过儿时的一段回忆;并结合家乡的古老石梯、石阶、古道等唤醒家乡的人文风貌和历史典故,更好的实现文旅融合;弘扬和传承老祖宗的勤劳与智慧。从而做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倡导者、参与者,为宣传家乡、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稿邮箱:jiafeng0003@126.com (来稿请注明联系方式;方便稿费回馈!)

人民家风网编辑部


编辑:汤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