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家风文化,传承优秀家风

Carry forward family culture and inherit excellent family style

来稿邮箱:

jiafeng0003@126.com

家风美文
孩子,哪怕你不乖,也值得被爱
    发布时间:2020-04-01

01

一位妈妈说,有一次儿子跟一个小伙伴打架。

看到是儿子先抢了别人的玩具,所以过去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很严肃。

当时儿子一看到妈妈的脸,就先哇哇大哭起来。

“跟小朋友道个歉吧,要玩的话,要获得玩具主人的同意才行!”

儿子就是哭,不说话。

那天一个下午都闷闷不乐。

她以为孩子是抢玩具的时候没有抢到,所以心情不好。

 

没想到晚上讲完故事,要睡的时候。

儿子拉着她,很认真地问:”妈妈,假如我不乖,你还会爱我吗?”

当时她很吃惊,小小的孩子,原来郁闷了半天,是害怕失去妈妈的爱呀。

“我当然爱你,你不乖,妈妈也会爱你的。”

“那我打架呢?”孩子又问。

“你打架当然不好,妈妈不希望你这样做,但并不影响妈妈对你的爱。”

 

还记得跟小小鱼读《大卫不可以》的时候,他才三岁。

我也跟他有过同样的对话。

当时他最喜欢那个捣蛋大王,而且每次读到最后妈妈抱着捣蛋的大卫时。

他总是会笑的很开心。

因为在这里,孩子读到了,自己就算不乖,爸爸妈妈也会爱自己。

我也会告诉他,宝贝,就算你不乖,我也爱你,很爱很爱你,并且一直会守护着你。

 

到了后来,陪他读《野兽国》,里面的捣蛋大王麦克斯跟大卫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甚至还想着离家去冒险游历一番。

因为我们无法把孩子一直留在自己的身边。

可是,有一天,孩子想念妈妈做的饭,想家了。

最后那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告诉孩子不管什么时候回头,爱都在那里。



02


做父母,一定要真正做到,看见孩子的内在真实,满足他的情感需求。

真实的我是如何的?

在父母眼里的我又是如何的?

孩子刚出生的前几年,比如到了两岁多的时候,自我意识就非常地明显。

他们发现了“自我”,我跟妈妈是不一样的,我就是我自己。

我可以说不。

但是“我”是谁呢?

我是聪明的还是笨笨的?

我是被欢迎的,还是让人讨厌的?

他们的心理再不断成长,就在不停地发现这些答案。

慢慢地形成观念。

 

我就是这样的蠢笨,因为我的爸妈经常这样说我。

我就是又丑又差劲,因为哥哥姐姐都这样说我。

我是爱发脾气的人,我很暴躁,控制不了自己。

甚至多年以后,还会带着这种观念,生活在自卑中。

 

孩子在最初的几年,会尝试着去跟其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当然,对孩子来说,就是打招呼或者对你微笑。

他观察你的表情和动作,看自己表达地是不是对的。

假如孩子对你笑,你却冷漠无情,忽视他。

他就会疑惑,为什么爸妈会这样,是不是我做的不对呢?

是不是我不够好呢?

假如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能满足孩子这种心理上的需求。

孩子将来长大也会信任周围的人。


也会把这个世界当作一个可以放心去探索的安全世界。



03


在《心灵捕手》里,主人公威尔是一个聪明绝顶却叛逆不羁的大男孩。

他没有上大学,而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做清洁工。

没人会关注这个没有希望的浪迹青年。

有一次,数学教授蓝波在公布栏上写下一道无人能解的数学题,结果被威尔轻易解开了。

 


蓝波发现了这个天才,于是决定帮助他。

结果发现威尔的内心世界根本无法打开,他还是选择叛逆不羁的生活。

 

蓝波教授找来了心理医生肖恩,希望能通过心理辅导来帮助威尔。

肖恩发现了威尔不幸的童年:被养父残酷的虐待,终被遗弃,成为孤儿。

 

可怕的是他一直觉得这是自己的错,自己不值得被爱。

所以他封闭了真实的自我。

宁愿待在痛苦的环境中,有意无意地阻止别人来帮助自己。

甚至故意激怒他人,随后使自己感到受伤、挫败、或者被羞辱。

 

当肖恩教授做了几次咨询都没有结果,知道有一天说出那句,“孩子,那不是你的错。”才开始让威尔内心的坚冰开始消融。

 

可他还是抗拒,感觉肖恩教授触碰到了自己的内心,可不知道怎么表达。

只能愤怒地推开医生。

可肖恩一遍又一遍地说:“孩子,那不是你的错。” 




最后,威尔的内心被完全打开。

他开始突破过去的那个自己,跟自己的过去说再见。

 

肖恩教授的这句,“孩子,那不是你的错。”

虽然晚到了这么多年,幸运的还是遇到了。

假如威尔没有遇到肖恩教授,而只是继续混杂在社会底层,那只能看到天才被无情埋没。

 

可多少孩子,有着威尔同样的过去。

好像犯了什么错,都是自己的错。

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发脾气,背后跟人说生了一个笨孩子。

孩子犯了错误,就严厉地处罚,而不管到底是什么原因。

“你听话,努力,成绩好,我们就爱你!”

“你不乖,你成绩不好,你没用!”就不值得爱。

 

当爱带着条件,孩子却无法达到你的条件时。

他们会自卑,会选择逃避,自我放弃。

 

每个孩子其实刚开始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爸妈最爱的人。

他们内心渴望与父母有着亲密关系。

也希望父母之间能够相亲相爱。

一旦父母经常吵闹,他们都会以为是自己的原因。

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压力巨大。

 

为什么不能好好地爱孩子,不带条件呢?

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值得被爱,也值得尊重呢?




04


如果孩子从小感受到爱与尊重,那他的人生就不会这样了。

请记得响应孩子的需求,让他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我们成为了父母,但还是会有一些童年就有的心理阴影挥之不去。

一个不快乐的大人,肯定不希望再看到一个不快乐的孩子。

那就去接纳孩子,尊重孩子。

当他们觉得自己值得被爱、被尊重。

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认同,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人”,“是值得被爱的人”。

这样就会发展出自信心。

而不会在你的责备和冷漠中变得自卑而冷漠。

 

记得刚开始陪小小鱼读《逃家小兔》的时候。

我还觉得这个兔子妈妈是不是管得太紧,总是跟着孩子。

可小家伙却很喜欢这种感觉。

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是渴望跟父母在一起的,特别是自己淘气的时候,父母是不是也不会离开我呢?是不是还会爱我呢?

 

假如有一天,你跟他说:“等你长大之后,你就会跟爸爸妈妈分开了。”

他们都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因为长大太遥远,而分开显得很恐怖。

仔细读了之后,会发现,兔子妈妈其实就是守望者。

在孩子最需要自己的时候,也许会显得淘气、也许会抗拒你的管教。

因为他们开始有了自我。

但我们可以选择守望:不会控制你,但会保护幼小的你慢慢长上成熟。

会响应你对爱的需求。

对孩子的内心来说,还有什么能比父母温暖的爱更强大的力量呢?

 

如今,小小鱼会自己说:“等我长大了,是不是就能一个人独立生活了?”

“对呀!”

他已经没有之前那样的担忧和恐惧。

因为他的内心正在慢慢变得强大起来。




本文转自“养育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