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家风文化,传承优秀家风

Carry forward family culture and inherit excellent family style

来稿邮箱:

jiafeng0003@126.com

家风祠堂
建筑所城里张家祠堂:“五百年了,我还想活个体面!”
    发布时间:2020-10-20

  

听说最近“古城印记”这个话题挺火,很好很好,子孙后代们终于重视起我们这些老骨头了,不是说我倚老卖老,几百年风雨沧桑的积淀,我们留给世人绝不仅仅是眼下这残垣断壁。

  

在烟台的老建筑里,我应该算是绝对的老大哥了,至于大庙和天后行宫,也都是晚辈。我的生日已经记不清了,应该在明代洪武31年至万历47年之间,到今天至少过去了4个世纪。如果说烟台山下那片建筑是当年的“贵族”,那我就是响当当的“皇族”了,诞生之初,就是作为奇山守御千户所的衙门。虽然这里是个戍边的大军营,但“守御”两字标志着我显赫的身份,意思就是朱元璋直属的“御林军”。

  

别看我现在老得难看,佝偻着几间破房子,但当初却是高大帅气,整个建筑是结构严谨的殿宇式小型古建筑群,共分前厅、两廊和大殿三个主要部分,共有十几间房子。大殿的木制构件上,全部有雕刻及彩绘,粗大的黑漆梁柱、楹联、匾额等,可谓气势雄伟。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当初戚继光上任一个月,就先后来了两次奇山所,并亲笔题写下了“屡靖海患”四个大字,表彰抗倭有功。虽然现在门厅挂着的匾额是仿制品,但这自豪劲儿丝毫不减当年。

  

后来改朝换代,清廷把奇山所并入了宁海卫,因为福山县知县一直和所城张家交情不错,又念这里几百年来保一方平安,就把我交给了张氏宗族管理。乾隆年间,我经过一番装修后,就成了今天人们比较熟悉的“张家祠堂”。之后的200年间,我的身份依旧显赫,每进入腊月,这里都张灯结彩,正月初一举行大礼祭祀活动。

  

直到文革,我开始了劳动改造。先是负责看孩子,幼儿园对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建,比如现在头上的大烟囱,就是食堂为了方便烹制大锅饭而加上去的;后来我干了很多事情,比如童鞋工厂、二轻学校啥的,对于我这把年纪的人来说,真的不轻松。上世纪80年代末,所城张家的后人拿着当年的房产证明,把我救了出来,本想可以安度晚年,却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几年前,养老问题首先摆在了面前,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让我变得体弱多病,修缮维护的费用一年算下来不多也不少。没办法,张家后人经过商量后,建议我发挥余热,继续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现在我被一公司老板聘用,工作很杂,比如制作酒店餐桌上的雕花啥的。不仅如此,一些房间又被转租出去,聚集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有些鱼龙混杂,前几天一个小伙子丢了笔记本电脑,找来了警察,让我这老头很没面子。此外,这些人初来乍到不知道我的年纪和身份,乱搭乱建,杂物成堆,让我很受伤。

  

以前,我经常和所城里的两个老兄弟聊天,一个是住在永发胡同南的奇山千户所指挥厅,另一个是西门里路北的城隍庙,他们和我岁数差不多,所面临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不过,自从2017年“所城里街区”修葺改造政府工程启动以来,我又看到了新的希望,说实话,连我身后那个小弟--张家祠堂的后院都风光蜕变成所城里社区图书馆了,我这个老大哥还如此不修边幅,实在是说不过去啊。都说这里是烟台的根,我们又是标志性的坐地户,说句倚老卖老的话,500年都过去了,我们应该享享清福,活得体面些了。


编辑:汤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