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家风文化,传承优秀家风

Carry forward family culture and inherit excellent family style

来稿邮箱:

jiafeng0003@126.com

家风祠堂
杨家祠周边微改造工程完工,两百多年历史祠堂对外开放
    发布时间:2021-02-10

广州东山,喧嚣闹市中的一方静地。春园、简园、逵园和中共三大会址,星罗棋布在恤孤院路、新河浦、培正路一带,时间仿佛在这里定格,留存着斑驳的历史印记,这里曾是当年中共三大会议的会场和部分代表的住处。从东山往西不到5公里,同处于闹市中的越华路116号大院内,一座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祠堂正式对外开放。

  杨家祠周边微改造工程完工,两百多年历史祠堂对外开放

杨家祠作为广东省和广州市重要的红色史迹、广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修缮工程受到省市领导高度重视,调拨专项资金满足项目实施。杨家祠保护修缮包含现居住户安置、本体保护修缮、史料挖掘和展示、以及周边环境微改造等工作。4月29日,周边环境微改造工程顺利完工。30日,杨家祠对外开放。

  杨家祠周边微改造工程完工,两百多年历史祠堂对外开放

杨家祠周边环境微改造工程建设范围约3402平方米,该项目于1月10日开工,工期仅4个多月,建设内容包括人行道地面铺装更新(省民政厅至省煤炭总公司段人行道),南入口及巷道改造,三线下地,排水改造,西院落空间改造提升,东巷道空间改造,提升东广场,打造红色文化园地,街道家居设计与制作,标识系统设计与制作以及部分拆除工程。按照越秀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杨家祠周边环境微改造工程由越秀区代建项目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区代建中心”)负责建设管理。

为了达到改造效果,越秀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迅速建立区内联动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从弘扬红色文化,继承红色基因的高度,认识保护修缮杨家祠是一项文化惠民工程,倒排工期、全力推进,确保按期高质完成项目建设,主要领导多次亲自上阵进行现场指导。区内单位迅速反应,由区代建中心成立项目组,牵头联合区建设水务局、区文广新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所属辖区街道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有效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制度+技术”的有效监管。

  杨家祠周边微改造工程完工,两百多年历史祠堂对外开放

同时,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引入专家团队助力项目决策。该项目引入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美术学院、农讲所等单位组建专家团队,对项目方案、实施的关键节点提供决策支持。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项目实施给予大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项目管理模式,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模式。以工作目标倒排工期,针对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该项目采用EPC模式。一是对设计、采购、施工一次性委托,优化了中间程序;二是设计与施工同时进行,整体协调性好;三是直接对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实施单位进行协调,责任明确,指令统一;四是充分发挥了设计优势,设计、施工无缝对接。

  杨家祠周边微改造工程完工,两百多年历史祠堂对外开放

从微改造一开始,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致力打造精品工程。区代建中心秉承“扬匠心精神,筑越秀精品”的发展理念,坚持品质优先、保护优先、安全优先,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坚持品质优先,实施方案设计精细化管理。以保持红色文化建筑风貌为中心,紧紧牵住设计的“牛鼻子,”实现规划和设计、绿化、亮化、美化等工作同步规划、统筹实施,确保项目建设高标准推进。坚持保护优先,实施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尽可能接近历史、还原历史,对包括地面麻石铺装样式、缝隙,门口牌坊样式、造型,壁灯样式,西广场花园树木种植等每一个细节都下绣花功夫进行把关,确保每一处地方都精心雕琢而成。最后,坚持安全优先,实施施工安全精细化管理。施工过程中,正值持续强降雨天气,及时对建筑物、围墙及道路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同时在隐患处做好围蔽及警示标识,并疏通道路排水系统,防范内涝水浸和建筑物渗漏。


编辑:汤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