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家风文化,传承优秀家风

Carry forward family culture and inherit excellent family style

来稿邮箱:

jiafeng0003@126.com

家风祠堂
仅存的高家祠堂
    发布时间:2021-03-11

  

  

  

历史上的合肥老城区有许多祠堂,比如龚家祠堂、段家祠堂、张公祠、李公祠、刘公祠、二王祠等。时过境迁,如今却只剩下长江中路附近的高家祠堂。

高家祠堂的复建者叫高懿丞,又名高凤德、高复生,是李鸿章的远房亲戚。他原供职于上海机器织布局。1893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毁于大火,便长期闲居在家。

1903年,他受李鸿章长子李经方之托,接手了杭州南浔富商创建的通益公纱厂。至今,杭州还保留了高家花园,那里竖着一尊高懿丞的铜像,手上揣着“通益公纱厂”的账簿。

高懿丞后来又组建起自己的鼎新纺织股份公司,成为杭州富商。1946年因病去世。

合肥高姓支族原系南宋名将高若纳后裔,元末时为了躲避战乱,四世孙高良带着他的子女,从江西流落到江苏句容,后迁徙到合肥。

明朝初期,高氏后人在小东门内的万寿寺东修建高氏宗祠,名为“积善堂”。可惜在太平天国攻入合肥时被毁,1912年续修的合肥高氏家谱记载:“嗣遭洪杨之乱,祠宇焚毁一空……现所建而存者仅:瓦房两路,房屋数厢。”

作为合肥高家大房第十七世孙,高懿丞出资在合肥复建了被毁的高家祠堂。

那是座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的建筑,灰砖黑瓦、马头墙,飞檐翘檐,大门呈八字照壁式,大小额枋上均有木雕缠枝花草、人物故事等,后檐下梁撑为木刻透雕龙凤纹饰,雕刻技艺精湛,做工细致。南北屋面结构不同,正脊两鸱吻为瓷器碎片镶嵌而成,垂脊下端飞挑,似展开的鸟翅。

高家祠堂在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先后为映典小学、省妇联筹委会、省文联筹委会、省文办等单位办公所在地。

据相关资料记载,1952年,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筹委会,省文联从安庆路搬至高家祠堂。

当时的院子里一片荒草,房间阴暗潮湿,蛛网尘封,杂草丛生,省文联的工作人员进来时第一件事就是清除这些荒草野蒿和瓦砾。在这个虽是大家族却已破败的祠堂里,诞生了《安徽文艺》(后来改为《江淮文学》)。

著名作家鲁彦周在《忆安徽文联成立前后》写道:“至于(文联)为什么选择在高家祠堂,我一直没弄明白,也许就是因为它是一座空着的古老的大房子,除了祠堂本身还有一个很大的荒凉的大院,有一些破旧的房子可以利用。”

上个世纪80年代,先后在其周边盖起了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省直机关活动中心、长江大厦等建筑,高家祠堂仅存的部分隐藏在高楼大厦之间。

高氏后人高度关注祠堂的去留,社会各界也呼吁要修缮、保护祠堂。1985年7月,高家祠堂被政府立为合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初,合肥市政协委员陆勤学专门为此写了提案。2009年6月,高家祠堂终于动工修复。9月28日,竣工验收。

在高家祠堂的门前,可以看见新立的碑上刻着:“高家祠堂始建于明初,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后于清末重建……2009年9月,合肥市文物管理处进行了维修。”


编辑:汤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