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家风文化,传承优秀家风

Carry forward family culture and inherit excellent family style

来稿邮箱:

jiafeng0003@126.com

家风祠堂
联升社学、谢氏大宗祠:广州起义军的宿营地和“加油站”
    发布时间:2021-03-23

坐落于太和圩的联升社学、谢氏大宗祠,如今是老人活动中心,里里外外弥漫着闲适的生活气息。而在90多年前,这里曾是广州起义军的“紧急避难所”和“加油站”,为前去会师的起义军提供了休整的场所,重振了士气。

1200名广州起义军撤往太和圩休整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革命党人浴血奋战三个昼夜,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教导团官兵以及徐向前等率领的工人赤卫队1200余名战士,从市区撤到太和,分别在联升社学和谢氏大宗祠宿营,后经竹料到花县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赴陆丰与彭湃的队伍会师。

  联升社学、谢氏大宗祠:广州起义军的宿营地和“加油站”

联升社学。

  

图为谢氏大宗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 供图

“当时谢家庄的村民将巷口全部封锁,在整条村设置路障,以防国民党部队追杀过来,等起义军离开后再把村子开放。他们为保护起义军北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太和镇文化站干事温剑平向记者陈述起当年的情形。

据史料记载,1927年12月13日晚和14日晨,广州起义部队的教导团干部战士叶镛、徐向前、唐维、王侃予等人撤退到太和圩,共收容残部1200余人。骨干们在联升社学开了个短会,统一了思想,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于14日晚离开太和,到花县整编。

  

图为联升社学。(资料图片)

联升社学的革命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道光二十一年,联升社学接到三元里联合抗英的传柬后,组织了500余名精壮前往三元里牛栏岗,参加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战斗。在围攻四方炮台时,联升社学的义勇一马当先,将义旗插上英国人的司令部——四方炮台。战后,官府奖赏“戮力歼魁”匾额一块,现在依然悬挂于联升社学之中。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联升社学是太和自卫武装社团成员议事、习武之地,该社团由当地民众自发组织,在抗击帝国主义侵略、保乡卫民、维持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联升社学曾组织“太和抗日自卫队”,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

重新修缮应体现军民共建情怀

作为广州起义部队的驻扎地,谢氏大宗祠和联升社学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已分别于2001年、2002年被认定为白云区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负责人江协楷表示,“1200人”这个数字体现的是白云区人民对共产党的拥护爱戴,因此两处文物在重新修缮的过程中,应体现军民合作共建的情怀。

据了解,联升社学始建于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由谢家庄等41乡民众捐资筹建,道光二十一年落成。百余年来,该社学曾三次被毁,三次重建,1997年由太和镇政府和各界人士集资再次重修。

  

据当地长者回忆,1998年1月,联升社学被辟为老人活动中心,成为老年人娱乐、休闲的场所。2006年5月,社学挂牌成为太和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基地。2009年起,太和戏曲协会、客家山歌协会常驻在此开展排练、演出。

“近几年社学出现了屋顶漏雨、墙体坍塌、白蚁侵蚀等问题,维修方案已经出来了,预计明年会投入资金重修。目前我们正在收集关于联升社学的历史,计划在这里陈列一个红色展馆,对外开放。”温剑平说。

而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谢氏大宗祠,先后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光绪十八年(1892)两次重修和扩建。据谢家庄村民介绍,2006年祠堂也曾接受大规模翻修。

  

  联升社学、谢氏大宗祠:广州起义军的宿营地和“加油站”

图为谢氏大宗祠。

“目前祠堂保存完好,主要作为宗亲聚首、喜庆摆酒以及老人活动的场地使用,祠堂外的空地上设有篮球场,经常有学生来运动,广场上也有老人来健身,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谢家庄祠堂理事会会长谢福良告诉记者。


编辑:汤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