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家风文化,传承优秀家风

Carry forward family culture and inherit excellent family style

来稿邮箱:

jiafeng0003@126.com

家风祠堂
这个县有八万何氏族人,演绎着美轮美奂的宗祠文化
    发布时间:2021-04-08

  

汝城县,隶属于湖南省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与广东、江西两省接壤,有“毗连三省,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赣江)”之美称。汝城被誉为“中国古祠堂之乡”,约280多家姓氏,保留着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710余座,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星罗棋布,汝城古祠堂分为总祠、家庙、宗祠、公祠、家祠几个等级。总祠是包括附近县市较大区域的同一姓氏共建的祠堂;家庙是为纪念某姓家族始迁本县始祖所建的全族祠堂;宗祠是某姓家族各分支房派的祠堂,多为某村祖先;公祠是宗祠之下的分祠;家祠是各小房祖祠,即私厅。

  

高耸的朝门,高昂的如意斗拱,如山的马头墙,飞翘的檐角,推开一座古祠堂沉重的木制大门,仿佛推开中华民族的一方浓缩的文化殿堂,于一片庄严肃穆中,进入先人的灵魂萦绕之地,耳旁似乎仍然回响着他们当年那些儒家教诲、合族抵御外敌的慷慨陈词,以及对晚辈后生的呵斥、训诫……

  

在湘粤赣三省交界的汝城县,这样的古祠堂多达700多座,掩映在无数的古民居群落中。也许,转过一个巷角,就能看到下一座祠堂。它们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内含族谱、家训、匾额、牌位、碑刻、诗词、楹联、歌赋、先人故事等等,浓缩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每隔60年(一轮甲子)修一次族谱,是汝城乡间雷打不动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族谱,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一个宗族历史的记载,也是维系一个宗族的重要纽带。

  

族规,是族谱里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宗法制度下家族的法规,是同姓家族制定的公约,用来约束本家族成员。族规条款往往置于卷前,以示重要。居住在汝城土桥镇土桥村的何氏家族,一直奉一封《交趾任谕子书》家书为全族训导,“制财用之节量入以为出,裁省冗费禁止奢华,当须稍之洋溢,俭以惜福而济人之切务,如此则家声不坠,家祚以昌矣。”《交趾任谕子书》是何氏先祖何试保在外任官时写就的。汝城宗族族规,奉行儒学和理学,坚守“忠孝礼义廉”,弘扬真善美,遏制假恶丑,善恶分明,与时俱进,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如汝城何氏2011年修族谱时制定的《后户族规》:公德要遵守,处事要诚信,敬老要心虔,赡养要尽责,学习要刻苦,创业要勤奋,业务要精通,从政要清廉,婚育要依法,家庭要和睦,邻里要团结,恶习要戒除。

  

每一座古祠堂,都有它各自的特点,都有各自特有的文化底蕴,包含着各自特有的理念和思想。检阅一座祠堂,其区别于另外一座祠堂,要从祠堂的堂号、堂匾、堂联等地方开始。堂号,也就是祠堂的名号,一般悬挂于祠堂神龛的上方,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堂联,指古祠堂的对联,其作用是解释堂号。在汝城,各姓氏族人同居一地发展繁衍,以郡望为堂号者,就会有多个姓氏立用相同的堂号名。所以每当看到堂号,就可知其源,但并不一定就知其姓,一般还要参照堂号下面的堂联释意,即可知其家族的姓氏源流和家族光辉。

  

堂匾,指直接书写或者悬挂在祠堂内的匾额,有祠堂门匾和厅堂挂匾等。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几千年来,它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汝城古祠堂中的一朵奇葩。

  

汝城古祠堂群小巧精致,外观古朴典雅,气势恢宏,布局富有自身特点。汝城古祠堂群门楼耀眼夺目,高昂的马头墙极富动感。在平面布局上不带厢房,以板壁、隔扇、帐幔、屏风、天井等隔为两厅两进或三厅三进的天井院落式。建筑面积多在300—1000平方米。讲究风水,祠堂前都有一口半月形池塘,喻明名如水如镜,又可以防火防灾。两边各有一条仿文庙建筑格局“礼门、义路”式的笔直巷道。明间开门,下设高门槛,寓意“门第高”,门两侧抱鼓石一对,雕刻精美。宗祠的厅堂随地势不断升高,被寓为“连升三级”、“步步高升”。厅堂内数十根立柱粗大挺直,使厅堂空间宽阔明亮。梁架、枋间雀替雕龙画凤,体现了汝城古祠堂群高超的建筑艺术。

  

除了何氏宗祠外,还有四处文化遗产保护点,分别称为“何氏家庙”、“诗礼传家”、“三代明经”祠和“登贤坊”(亲睦堂)。


编辑:汤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