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家风文化,传承优秀家风

Carry forward family culture and inherit excellent family style

来稿邮箱:

jiafeng0003@126.com

家风祠堂
番禺区探索祠堂活化之路
    发布时间:2021-06-22

来源:广州文明网

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在番禺博物馆正式成立。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领导为研究会授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祠堂研究基地牌匾,200多名热心祠堂保护和研究社会人士参加了第一届第一次全体会员暨成立大会。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立足番禺独特的文化宝藏资源——祠堂,从保护祠堂、研究祠堂文化、再到活化利用祠堂,这一文化载体,祠堂文化研究会起航了。

  

大龙街大龙村孔尚书祠(左)、阙里南宗祠(中)、孔子文化中心(右)

番禺区成立祠堂文化研究会

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第一届第一次全体会员会议审议了《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会员大会议程》《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章程》《大会选举办法》等,依法选举了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理事会和监事会。

数据显示,番禺区现存具有一定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的大小祠堂共有399间,含不可移动文物381间,历史建筑18间,且祠堂具有数量多,分布广,保护环境复杂的特点。近年来,番禺区政府大力扶持修缮的成片区的祠堂有沙湾古镇、岭南印象园、大岭村,其中沙湾古镇现存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耕堂为典型代表的古祠堂约70多座。

  

何氏大宗祠(留耕堂)俯瞰图

目前,番禺区祠堂保护与祠堂活化利用成效显著,在多方努力下,祠堂变身村史馆、家风馆、乡贤馆,古祠堂焕发新生。如石楼镇大岭村显宗祠将族谱、村训村规、先贤家训等内容张榜于文化墙上,宣传本村乡贤、身边好人、星级文明户、美德家庭等先进典型,为村民树立近在身边的学习榜样,有效提升村民的个人荣誉感和幸福感,淳化村风民风,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也是传播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阵地。

  

沙湾古镇在象贤堂内举行传统开笔礼

番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覃海深表示,希望结合祠堂社会功能,利用好祠堂这个阵地,积极开展祠堂文化研究,打造一个具有番禺特色的祠堂文化品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研究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家长带孩子参观宗祠内的浮雕

番禺全区16个镇街均有祠堂

番禺区祠堂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全区16个镇街均有),保护环境复杂(大多被村居包围)等特点。

为加强对全区不可移动文物(特别是祠堂)的日常保护工作,及时掌握安全现状,在上级的支持下,番禺区文物办于2014年8月建立了番禺区文物保护监督员和文保信息员队伍。每个镇街派遣一名文物保护监督员,有文物的村聘请一名信息员,目前全区共有18名文物保护监督员和115名文保信息员,形成区、镇街、村居三级文保联防机制,他们负责全区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保护和巡查工作。

  

东环街甘棠村在苏氏大宗祠

此外,番禺区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或制定城乡建设规划时,将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将文化遗产成片的地区划入核心保护范围,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并在规划成果中明确提出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

多方筹措,拓宽资金渠道修祠堂

番禺区的祠堂不但是文化遗产,也是族人情感的纽带。祠堂的保护和利用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补助和民间筹集。

番禺区近年大力扶持建设的成片区的祠堂有沙湾古镇、岭南印象园、大岭村,沙湾古镇现存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耕堂典型代表的古祠堂约70多座,打造沙湾古镇各级政府约投入2.69亿元,番禺区成功打造大岭村为国家美丽乡村示范村,区住建局整合国家、市补助资金2900万元投入开展大岭村保护和活化工作。

  

石楼镇善世堂

据了解,番禺区已公布的399间祠堂,属区登记保护文物的有356间,占比89%,根据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结合番禺区祠堂类文物的文物级别情况,这部分祠堂如修缮,40%的资金由政府补助,另60%的修缮资金通过民间力量筹集,如南村镇2011年-2017年,修缮7间祠堂,总投入资金1055.56万元,政府投入271.77万元,民间筹资783.79万元;再如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大宗祠(善世堂),依靠族人、海外侨胞及热心人士民间筹资1000多万元。对部分确需修缮保护的祠堂,但祠堂管理责任人在资金方面确实存在困难的,区文物办在调查核实后可作出政策上的倾斜。如大石街秋水陈公祠,修缮经费约100万元,政府补助达87%。

推动祠堂的活化利用,让古祠堂焕发新生

在祠堂活化利用方面,根据产权属性推动活化,属国有产权的,由政府主导、政府投资进行活化利用。如余荫山房、练溪村古建筑群、沙湾古镇内祠堂文物,开发为旅游胜地,打造岭南祠堂文化品牌,弘扬岭南文化。产权属非国有产权的,鼓励社会各方面根据祠堂建筑的特点开展多形式的活化利用,“合理利用”是延长祠堂寿命的更佳方式。

  

余荫山房开展小学开笔礼活动

祠堂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一个聚集地,也是乡村的根,祠堂文化凝聚着浓浓的乡谊亲情,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自2016年以来,番禺区一直筹划充分利用祠堂这个载体,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或村史馆,作为承载优良家风,传播文明乡风的阵地。经过几年努力,在具备硬件条件且相关资料比较齐全的镇街建成了几个示范村,如大龙街新水坑村建成番禺区首个文化大礼堂,运用广誉公祠集中展示村里的乡贤名人,石碁镇小龙村在曾氏大宗祠内建设了村史馆,东环街甘棠村在苏氏大宗祠内设置了乡贤、优秀学子等荣誉榜,化龙镇潭山村在许氏大宗祠、竹溪公祠内建设的村史文化和村规民约。

  

孔尚书祠如今已成为大龙村文化室

2018年番禺区启动“一村一品”创建活动,制定了“十个一”创建标准,融合村内祠堂、文化室等场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史馆就是其中一项创建内容,去年大龙街大龙村结合孔尚书祠、大石街东联村结合何氏宗祠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村史馆。(广州市文明办 番禺区文明办 广州日报)


编辑:和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