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家风文化,传承优秀家风

Carry forward family culture and inherit excellent family style

来稿邮箱:

jiafeng0003@126.com

家风祠堂
湖北阳新汾阳堂郭氏宗祠
    发布时间:2023-12-29

郭氏十大祠堂——湖北阳新汾阳堂郭氏宗祠,鄂东南郭姓系子仪公六子暧公及八子映公后裔,尊子仪公为一世祖。据族谱记载,子

 鄂东南郭姓系子仪公六子暧公及八子映公后裔,尊子仪公为一世祖。据族谱记载,子仪公生八子。六子暧公派下二十四世祖元化公生保一、保二,保一生华一,保二生华二、华三、华四、华五、华六、华七,简称七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9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武昌府各地。华一公迁居大冶,华二公迁居鄂州、黄石,华三、华四、华五、华六公定居兴国州(今湖北阳新),华七公迁居黄冈市团风县及江西吉水。

  族谱网——郭氏十大祠堂——湖北阳新汾阳堂郭氏宗祠

 随着人口繁衍,迁徙频繁,七华部分后裔陆续迁往四川、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湖北郧阳、十堰等地,部分侨居海外,共约六万人口。

一、源流

据大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郭氏宗谱*源流总序》记载:“元顺帝元年(公元1333年),正纲公乡贡授江西南昌府武宁县学正。值红巾寇乱,吉安被陷,迷归,卒于官。生子二,长元龙,因寓于武宁之眼头;次元化,因寓于建昌之土平头。化生保一、保二。保一生华一;保二生华二三四五六七。”而另一本大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的《郭氏宗谱·源流总序》与其大致相符,只是正纲公的官职略有出入,记载道:“正纲公举乡贡授豫章吉安府永寗县(今井冈山市)学正,因徐寿辉乱未归,遂于南康府建昌县家焉。”

元末年间,适逢红巾起义,抗元浪潮迭起,两湖地区战乱连连,社会动荡,人口锐减。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组织部分江西人氏迁往湖南、湖北,拖家带口奔走四方的移民络绎不绝。就在此时,郭家七华兄弟从建昌出发,乘船西行,穿长江,过富水,来到了湖北武昌府兴国州,各自择地落业。相传七华兄弟曾共同立下“遇头居遇滩止”的誓言,遂以有“头”为名的地方定居下来。华一公居石嘴头又迁姜头(今大冶金湖),华二公居颜头(今大冶境内),华三公居长滩水磨头(今通山县大畈)后迁大陂头(今龙港郭家垅村),华四公居冷井金头(今浮屠龙井郭村),华五公居阳辛嘴头(今龙港阳辛村附近),华六公居焦滩梁头(今龙港大桥铺村),华七公年幼,与华三公同居数年后,仍转去豫章箬头居住。

二、宗祠

郭氏宗祠始建于乾隆甲戌年(1754年),位于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大桥铺村,地处富河北岸、望夫山南麓。道光戊戌年(1838年)第二次重建,民国壬子年(1912年)第三次重建。二战期间,宗祠被日寇捣毁。民国丁亥年(1947年)第四次重建,因内战爆发,被迫停建,工程未竣工,只留下残垣断壁。

时隔60年,2006年子仪公六子暧公派下九大支系及八子映公派分支系,涉及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西塞山区、阳新县、大冶市,黄冈市团风县、浠水县、武穴市,咸宁市咸安区、通山县,鄂州市,江西省武宁县,陕西省三阳县、安康市,安徽省金寨县等地区宗亲,在原地址进行第五次重建,宗祠占地面积1580平方米,建筑面积2340平方米。新建的宗祠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三、宗谱

首届宗谱修订于乾隆甲午年(1774年),后历经六次续修,2008年组织了第八次宗谱续修工作,2009年宗谱付梓。第八届宗谱共四十卷,其中谱首三卷,世系37卷。谱首三卷共十篇,以章节分类,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世系源流和各支派脉络清晰,排行对应排序,规范统一。从42世后,排行统一为:“步肇西邦,庆衍盛唐,位高勋炳,忠靖武扬,功奇业富,桂馥兰芳,克绳前美,裕后绵长”。此次参修范围广泛,遍及鄂、赣、皖、陕等省,涉及97个庄门,五万余人口。

  族谱网——郭氏十大祠堂——湖北阳新汾阳堂郭氏宗祠

四、祭祀

在郭氏宗祠举行祭祀活动历史悠久。自宗祠建成后,就有春秋二祭之习俗。清末至民国期间,郭氏以庄门地域划分为16祭,祭祀活动和费用由当值庄门负责。

 为弘扬郭氏文化,从2010年起,将每年古历三月二十三日定为祭祀日,在宗祠举行盛大祭祀活动。祭祀活动持续三天三夜,黄石市文化局已将郭氏祭祀活动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已申报省级非遗。

五、组织

2008年,在郭氏宗祠成立了“鄂赣皖陕郭氏宗亲理事会”,理事会负责协调各支派关系,处理相关族务工作。

2009年,在郭氏宗祠又成立了“郭氏希望之星促进会”。促进会的主要宗旨是:筹集资金,奖励郭氏学子,激励家长教育子女成才。促进会成立后,先后设立了以郭亮先生冠名的“郭亮基金”和以龙庆先生冠名的“龙庆基金”。促进会利用募集的资金,奖励考上一类大学和研究生的郭氏学子,向培养子女成才的模范家庭颁发奖金和证书,向完不成学业的特困生进行救助。

六、历史及近代名人

在中华民族百家姓的大家庭中,郭姓是名列第十八位的大姓之一,纵观历史文献,郭姓朝朝有宗彦,代代出英贤。阳新支派也是人文蔚起,人才辈出。历史上有统护将军1人,进士3人,吏部仕郎1人,光禄大夫1人,文林郎、修职郎、承德郎、登士郎计24人,六品、八品、九品之职计6人。

其中部份历史及近代名人详述如下:

  郭 衮:生卒不详。北宋兴国军永兴里人。(兴国州志·进士》载:郭衮,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丙戌科(贾黯榜)进士。

  郭良肱:生卒不详。北宋兴国军永兴里人。《兴国州志·进士》载:郭良肱,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丁酉科(章衡榜)进士。

  郭 浃:字从仁,号南坡。生卒不详。明兴国州银山庄人。弘治六年(1493午)癸酉科(毛澄榜)三甲九十名,赐同进士出身。历任南京巡按,河南道监察御史,按察使司佥事。善诗,著有《铁壁诗抄》,已散失,现有部分散诗存于世。

  郭华三:生卒不详。军中表功号为断山。元末时期,被朝廷诏封为安尉使,统兵剿匪,屡立战功,后敕勃封为统护将军。《郭氏宗谱》有记载。

  郭寿万:(1454--1533年)华三公派下四门庄落业祖,明朝时期,因灾年购粮赈贫恩奖义宰大夫。传详于《郭氏宗谱》谱首。

  郭维楚(1628--1692年) 华六公派下梁头庄人。字银汉,号平溪,明廪庠生,清顺治甲午科正贡,丙申宝授通山县教谕,转任新田县学正,后升任永州正堂。传详于《郭氏宗谱》谱首。

  郭尚澍:(1780--1839年) 华六公派下梁头庄人。官印书,字作霖,号湘帆,一号拜石山人,廪庠生,清嘉庆癸酉科拨贡,乙卯科乡试举人,道光乙科大祧二等级教渝,原任宣恩县儒学正堂,政绩卓异,后升任来凤县正堂。传详于(郭氏宗谱》谱首。

  郭承法:(1811—1899年) 华三公派下四门庄人。清季诏封例赠文林郎勃封承德郎,例封其妻应氏为安人。传详于《郭氏宗谱》谱首。

   郭金陵:(1846--1928年) 华三公派下四门庄人。号汉屏,榜名铭鼎。清光绪乙酉科举人,历任江西永新、永宁、安仁等县知县,钦加光禄寺署正职衔封承德郎。传详于《郭氏宗谱》谱首。

  郭均淑:生卒不详。华四公派下三溪龙井庄人。明洪武年间,勃赐银青光禄大夫职衔。 (郭氏宗谱》有记载。

  郭庆春:(1906--1959年) 华六公派下坑口庄人。。1927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红军。先后担任特务连副连长,营长,团政委,左眼负伤失明,参加过长征。解放后任山西省太原疗养院院长,获二等乙级革命军人残废证。1959年病故,葬双塔寺烈士陵园。《阳新县志》有记载。

  郭茂溪:(1920-2010)华三公派下四门庄人,早年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后从教,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投笔从戍。1965年于台湾以陆军步兵中校衔职申请退役,随后转入市政工作至退休,曾先后任世界郭氏宗亲总会第五届理事兼秘书长,《环球郭氏宗谱》编纂委员会委员。《环球郭氏宗谱》和《郭氏宗谱》均有记载。

 郭茂炳:(1913- ? )华三公派下四门庄人,早年毕业于省立莲塘师范学校,后从教、抗日军兴,发自爱国热情投笔从戍,报考国军空军学校并毕业,对日空战50余次,多次荣立战功并获奖,晚年于台湾以空军上校组长衔职退休。《环球郭氏宗谱》和《郭氏宗谱》均有记载。(来源:族谱网)


编辑:康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