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家风文化,传承优秀家风

Carry forward family culture and inherit excellent family style

来稿邮箱:

jiafeng0003@126.com

家风研学
广东河源:龙川木偶戏百年传承逢新春 木偶情牵四代人
    发布时间:2020-06-10

在漫漫历史长河里,中华儿女发展出了非常多形式的戏剧表演,以此展现生活的喜怒哀乐,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教化一方水土的作用。其中,木偶戏便是这座硕大艺术花园中最为瑰丽的一朵。相较于其他戏曲表演形式,木偶戏是一种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在发展至今的数百年历史中,演变出了非常多种类的木偶戏表演,都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是当地节庆时最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之一。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木偶戏对于龙川人民,乃至整个河源客家人而言,都有着特殊的意义。龙川木偶戏融合雕刻、表演、剧本、舞蹈、音乐等诸多要素,在河源市龙川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河源市龙川县黎咀镇、佗城镇等地。其中,以黎咀镇虎口村的木偶戏表演最为出名。黎咀镇木偶戏的发展路程与整个龙川木偶戏的演变兴衰息息相关,它的开创、兴起、没落与复苏对于整个龙川客家文化而言,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龙川手擎木偶戏展演。图片来源:河源乡情报

兴起:花繁龙川,果落桂土

龙川木偶戏的成长与黎咀镇骆氏家族是分隔不开的。清末年间,骆氏兄弟在黎咀镇虎口村开了一家专以客家传统乐器表演的“八音馆”,以出外演出谋生。为了丰富表演形式与内容,他们与福建泉州的民间艺人学习了木偶戏制作、表演艺术,并将此带回了龙川,兄弟俩分别成立了“兆丰年”和“贺丰年”两个木偶戏班,吸纳了10多名学员。当时,两个戏班活跃在兴宁、五华、和平及江西定南、信丰、龙南等一带,常表演《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传统戏,小有名气,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多年沉淀,龙川木偶戏在周边一带名气越发响亮。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当时河源市龙川县文化部门的帮助下,骆氏第二代传人骆民生等人将原来的“兆丰年”与“贺丰年”戏班中的部分提线木偶表演艺术家组织起来,筹建了“龙川县文联线剧队”,由骆民生担任队长。线剧队以客家山歌剧的形式,创作排练了《生产不忘斗争》、《喜事》等现代歌剧,不仅表演舞台更大,还配上了灯光及布景,给了当时群众耳目一新的享受。线剧队跋山涉水,不仅活跃在龙川县周边地区,还果断进行了改革,通过增加了粤剧、京剧及各方言等表演形式,得到了广州等地群众的认可。

五十年代中,龙川文联线剧队改名为龙川线剧队,并为来自前苏联、东德、捷克斯洛伐克的木偶专家进行表演,得到了外国专家的高度赞扬。龙川县线剧团的精湛表演得到了广西民众的称赞,当时广西文化部门向广东省文化局提出申请,要求龙川县线剧团全团留在广西,将木偶艺术传入广西。这一请求得到了广东省文化局的同意,1956年,龙川县线剧团留在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成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木偶剧团”,骆民生担任该团副团长。骆民生举家迁至广西,一心一意要将龙川木偶戏的光彩在广西的沃土上发扬光大。

龙川木偶戏传入广西,不仅给了木偶戏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创作支持,也为木偶戏表演提供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机会。他们多次到新加坡、日本、柬埔寨、越南等国家演出,创演的第一步木偶芭蕾舞剧《小美人鱼》,以精巧的构思和精妙的演出在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骆锦标与其子骆志鸿表演传统提线木偶。图片来源:河源乡情报

发展:木偶回乡,情回故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木偶表演老艺术家骆月生和骆枚生相继退休,从广西回到了家乡。当时河源市龙川县文化局得知消息后,特地鼓励两位老艺术家重组虎口木偶队。从广西回到家乡虎口村的骆锦标(骆民生之子)与黎咀镇民间木偶爱好者郑秋元、丘俊等经常发起木偶小戏表演的活动,娱乐乡民的同时,磨炼技艺。这一举动,得到龙川县文化部门的重视,并邀请他们成立“龙川黎咀木偶剧团”,到省内外进行演出。沉寂多年的龙川木偶戏,一时又再风光。短短几年时间内,创排了多个精品节目,得到了河源、惠州、东莞及香港等地群众的欢迎。

进入八十年代后,因建制变动等问题,该剧团最终也面临解散的局面。骆锦标等龙川木偶戏表演艺术家们仍始终坚信,虽然剧团解散了,龙川木偶戏已经深深扎根在龙川人民的心中,传承近百年的技艺不会就此消散,当地的群众也不会忘记这门给他们带来无数欢声笑语的艺术。骆锦标等闲时给村民或者感兴趣的朋友表演,没有完全放下这门手艺。直至2004年,在河源市、龙川县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龙川县黎咀木偶剧团重新成立,原剧团成员纷纷回来,他们都在等着团聚的这一天。

现今,是第四代传承人骆志鸿担任团长,在继承传统木偶制作、表演艺术的基础上,融入灯光、音效等现代元素,并通过提线木偶到杖头手擎木偶的发展,给民众提供更加丰富与精彩的表演感受。

骆锦标虽已年近八旬,但他仍放心不下经营了一辈子的木偶戏表演。只要有演出,只要他身体能承受,他都跟着剧团到处去,偶尔亲自上台表演,或者在台上帮忙整理木偶及道具。木偶表演是骆氏一家祖辈流传的手艺,能看到它再度发光发热,是骆锦标最大的心愿。

  

  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手擎木偶。图片来源:河源乡情报

传承:政府搭台,木偶唱戏

百余年砥砺前行,龙川木偶戏从最开始的简单演出发展到现在的相对完整的表演体系,走过来漫长的一条道路。现如今,河源市龙川县黎咀木偶剧团的成员都是当地的村民,平均年龄在五十岁左右。刚恢复成立的那几年,在为群众带去精彩表演的同时,骆志鸿背地里一直在担忧,缺少年轻血液的加入,演员们渐渐老去,木偶戏面临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窘境。

为传承弘扬民间传统艺术,落实建设文化大省战略,在河源市龙川县文化部门的支持及帮助下,2007年,龙川黎咀木偶剧团参加河源市第三届民间文艺汇演,并荣获二等奖。同年,龙川手擎木偶戏被列为河源市第一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龙川手擎木偶戏被列为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龙川黎咀木偶剧团再度走出了龙川,在河源、东莞、惠州等地艺术节上再绽风采。而骆锦标也于2011年被列为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子骆志鸿于2017年被列为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一项目,父子都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实属罕见。

伴随着龙川手擎木偶戏被评为省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河源市、龙川县高度重视这一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除组织巡演、提供演出机会外,实现文化部门还通过设立龙川手擎木偶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成立木偶戏保护机构和基金,选定制作师傅、导演、教练和招收新学员等举措,让更多年轻的学员投身到龙川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上。市县各文化部门还联合剧团的老艺术家们,在河源各区县中小学内开设木偶戏表演兴趣班,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展示木偶的制作与表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

时代在前行,龙川手擎木偶戏也在顺应时代的浪潮中走出了自己的道路。骆锦标与骆志鸿两父子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给市、县各学校兴趣班的孩子们上课。看着课堂上孩子们兴奋而朝气的脸庞,他们相信,这项具有浓厚情怀与客家风情的传统艺术将会接着在这片土地开出更大、更美的花朵。(来源:河源乡情报 林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