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家风文化,传承优秀家风

Carry forward family culture and inherit excellent family style

来稿邮箱:

jiafeng0003@126.com

图说家风
家乡的背篼和板凳
    发布时间:2020-03-16

   /汪劲松·石家庄



  家乡的背篼和板凳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苍溪县鸳溪镇,位于嘉陵江上游,山清水秀,草木苍翠,物产丰富。虽环境优美,但山缓谷低,交通多年不便。


  一、家乡的背篼,是我们山区农村劳作必不可少的工具,是用竹子编制而成。在我们老家,几乎家家户户屋后都有竹林,绝不是有东坡先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雅好,主要是为了实用、方便编制农具。

  


  背篼,底部略呈方形,从腰部开始往上便呈圆形,喇叭状,篼的前平部有两根背带条。其种类因功能而分:大的背篼,约有1米高,主要是用于背运水稻谷子、麦子、苞谷等农作物;小的有夹背和撒背,夹背是在背篼里层用细篾丝密集编织、与外粗篾编为一体,主要用于背运白米、细面、粗糠等;撒背相对粗露,短小轻便,主要用于捡柴禾、割猪牛草等;还有背小孩的专用背篼,精巧美观。


  二、背篼,是我们山区孩子人生中挥抹不掉的深情记忆,也有着难解的厚缘。我记得上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到河边去背运沙子。从河边到学校约7里地的路程,背几十斤的沙子,对于我们十岁多的孩子来说,是个艰巨的任务。我从小个子就不高,但身体结实,背着沉重的沙子,左偏右晃,走走歇歇,咬牙坚持,终于完成任务。到了学校,老师给我过秤,居然背了32斤沙子,这个数字我一直记得。

  


  回到家里一说,母亲惊恐万分,很是心疼,捶胸顿足地骂道,“不能少背点,哈的很”。


  三、小时候,我们一般到山上去,不是放牛,就是捡柴。家长很少让你单独去玩耍的。

  我们一帮孩子,各自背着一个背篼,一到山里就疯跑,你串我往,摔跤,捉迷藏,爬树摸鸟窝,骑水牛打仗等,玩的乐此不疲,忘乎所以,天昏地暗,把主要任务都抛到九霄云外了。夜幕降临的时候,牛儿不知去向,背篼里空空如也。这时,歪主意来了,大家用枯柴节枝撑挡在背篼的中间部位,下面全空着,在上面堆放着捡来的柴木,一看,尖尖满满的一背,回到家里,家长一看挺欢喜。

  


  这种欺骗父母的把戏应该是很多同龄人玩过的吧。一旦被爹妈发现,你屁股又得开花,打的东躲西藏,还得小心被背篼罩住了跑不掉。


  四、板凳对我们农村来说,也是必需品。全是柏木制成,厚重耐用。

  大板凳,长约1米5,宽约30公分,厚约3公分左右。家里有大四方桌的,必配四条凳子。大板凳用处很多,农村红白喜事的酒席,各家各户的大板凳都与大桌子汇集在一起,搭配用;过年杀猪时,几个老汉把肥猪拖按在大板凳上,很适宜;还有可停放背篼,不管是背有沉甸的粮食,还是轻如衣物,都不用弯腰,很便利。

  


  小板凳,比较低矮,长短不一,在农户家随处可见。屋里门外,火堆旁,灶门前,街檐上,院坝里,门口菜园里等,随地都放着小板凳,方便干活就坐。

  老家的人们都特别好客,从家门过往的人都会打个招呼:“吃饭了没有”,来“喝口水着”,“吃口烟着”,很是热情。他们坐在板凳上,一歇,摆起龙门阵,眉开眼笑,很是亲切。

  


  五、农家板凳一般用二、三代人没问题,木方衔接处如有松动,胶粘或用钉子牢固即可。大板凳虽经久耐用,但孩时的我曾希望它早早结束使命。

  12岁的时候,外爷在我家照看我兄弟俩。外爷脾气暴躁,嗓门挺大,如吃饭没规矩,没礼节,不好好学习,干活偷奸耍滑,或说话方式不妥,都会遭到他的训斥。

  


  有一次,我因放学没回家,去同学过夜了,第二天回去,外爷大发雷霆,怒目而视,叫我搬大板凳到院坝里,脱掉裤子,自己躺在凳子上,光屁股露在外面,他拿来绳子,要把我绑在板凳上打我。这个家法老家叫“打躺勾子”,吓得我魂飞魄散,现想起还心有余悸。当然,后来才知道是故作姿态,吓唬我而已。

  


  六、背篼和板凳,朴实憨厚,是我们山区人民晨炊星饭的缩影,给我们农家娃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练就了坚强的毅力和强健的体魄。让我们从小养成爱劳动、不怕苦累的好品行和做人要脚踏实地、顶天立地好品德。 (2020年3月15日 )